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身體不同部位的肥胖有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嗎?
身體的脂肪堆積在哪裡往往在「基因」就決定了,不過後天生活習慣養成的體質也相當重要,肚子脂肪肥厚而有「鮪魚肚、小腹」的人,常是因吃甜食、肥膩食物或飲酒導致脾虛生溼、生痰,甚至挾帶腸胃道的溼熱表現。屁股脂肪堆積或下半身水腫肥胖,也就是俗稱的「梨形身材」,比較常出現在因爲過勞、久坐的族群,常因脾、腎不足使得溼氣聚於身體下方。上半身的浮腫則可見於那些不喜歡運動、體力差、容易疲倦、流汗或是稍微活動就會覺得喘的人,這是因為脾肺氣虛也會使得體內溼氣容易堆積。
另外,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全身型肥胖稱為「壓力性肥胖」,在情緒起伏大、容易焦慮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會因為壓力而暴飲暴食使全身氣機不暢、水溼代謝失常。
中醫常見的埋線、穴位針灸控制體重的原理是什麼?
中醫應用於體重控制的穴位往往在脂肪容易累積的部位,或是重要的經絡循行處,藉由調控經絡的氣血循環,一方面讓整體消化功能、代謝速率提高,也提升身體水分循環的效率避免濕氣的累積,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局部脂肪的代謝。
而埋線則是利用針具將人體可吸收的羊腸線埋入人體穴位,通常位於皮下脂肪層,相較於單一次的針灸可以比較「長時間」的刺激穴位,同時實現局部雕塑的功效,但如果本身具有蟹足腫體質或是凝血功能異常的民眾則不建議用埋線的方式控制體重。
中藥減重的原理是什麼?
消導、化濕、袪痰、通腑、溫陽、利水、疏肝活血等類型,但大方向離不開增強新陳代謝或降低食慾。
以「消導法」為例,適合食量較大者。服用之後可以幫助消化,降低食慾達到減重目的。
有些人體態白胖肥軟怕冷,且體力很差一動就滿頭大汗,容易累積濕氣以致下半身浮腫或平常容易拉肚子,則適合採用溫陽化濕的方法。
另外,有些人容易胸悶心悸,體型肥胖,就中醫理論上,應該是體內存有多餘的黏液組織,只要服用二陳湯,不僅味道口感好,還可收健脾胃之效,這就是所謂的「袪痰法」。
有人經常便秘,為了增加腸胃蠕動、通便,可以採用「通腑法」,以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
至於「利水法」則適用於水腫、尿少、排尿不乾淨、清晨醒來眼皮浮腫者。
在中醫觀點什麼樣的人容易產生肥胖?
肥胖的產生通常是因為體內有過剩的熱量被轉變成脂肪,導致脂肪在體內過分堆積或是分布異常,又分為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正常狀態下有保護與保暖的作用,過多則會產生疾病。因此在中醫的看法屬於「本虛標實」的一種疾病,「本虛」是指體內臟腑的代謝功能不足,常見的為有脾與腎的虧虛,也有與情緒壓力有關的肝、膽失調有關;「標實」則是指脂肪(痰濁、瘀)、水溼的積聚,《黃帝內經》曾提到「素嗜肥甘,好酒色,體肥痰盛」因吃太多油膩豐盛的食物、飲酒過多,同時又不喜運動的人最容易產生肥胖。
中醫將肥胖分為哪些種類?有何建議的飲食?
若患者屬於「痰溼」體質,常見肢體沉重乏力、胸腹悶脹、排便軟散,則主要治療方法應該要「袪溼利水」,飲食上可補充薏仁、赤小豆、黑豆、牛蒡等。若屬於「溼熱」體質,除了上述症狀外往往還有容易燥熱、臉上冒痘痘、嘴巴氣味重的特性,此時應該要「清熱袪溼」,可適量補充苦瓜、蓮藕、冬瓜、玉米鬚等。另外有部分屬「寒溼」體質,可以結案手腳冰冷水腫、拉肚子、分泌物多,則應該要「散寒除溼」,可以吃生薑、蔥、蒜等食物。若是屬於「氣虛」體質而容易疲倦、汗出、喘促則要「補中益氣」,建議可以吃一些山藥、紅棗、蓮子等。而壓力性肥胖往往會「氣滯」,此時就需要「行氣解鬱」而可攝取玫瑰花、佛手柑、蘿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