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問答

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faq

QA問答

CATELOG
TYPE

問題類別
請選擇
Q.

什麼樣的頭痛要趕快檢查不能拖?

A.

頭痛是很多人會遇到的毛病,而發生頭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比較緊急嚴重的,需要先區分出來,趕緊就醫檢查。

如果您的頭痛合併以下症狀,代表可能是緊急的問題,請儘快就醫:系統性問題(發燒、體重減輕、癌症、懷孕或是免疫不全)、神經學症狀(意識不清、局部神經症狀、癲癇)、突然發作又快速惡化、年紀大於50歲或小於5歲、頭痛型態突然的改變、晚上睡覺痛醒…等等。暗示頭痛可能有潛藏問題存在,勿單純自己服用止痛藥就不管它。

中醫針對輕微頭痛常用的穴位有風池、百會、頭臨泣、率谷、合谷、列缺...等等。

Q.

為什麼月經來就會頭痛?

A.

有一部分偏頭痛的患者,發生頭痛的時間與月經週期相關,可能與賀爾蒙的波動有關聯。在中醫的理論裡,月經與「肝」相關。因此如果從中醫的角度,會考慮例如肝氣鬱滯,肝火上炎,或者肝血不足等原因。

此時患者自身體質的類型,以及頭痛是在月經前期或後期,就會是治療時重要的參考依據。在中醫方面,除了服用中藥與針灸,也需要相對應地調整作息與飲食習慣。

中醫針對經期頭痛,根據證型不同,採用不同治療方法,常見治療方式有疏肝理氣、補氣養血,與活血化瘀。除了前面介紹的頭痛穴位外,可以再加上太衝、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

Q.

鄰居說他頭痛吃這個方好了,我也能吃嗎?

A.

頭痛的原因有很多,每個人的狀況不同,產生頭痛的原因也不同。根據部位可分為太陽經頭痛、少陽經頭痛、陽明經頭痛...等等。而根據成因分成外感頭痛(風寒、風熱、風濕...等等)與內傷頭痛(包含:肝陽上亢、腎虛、痰濁上蒙、瘀血阻絡、陰血虧虛...等等)。

因此不建議將對方的處方給予他人服用,避免不同證型,非但無法有效,甚至有可能造成傷害。

Q.

平時可以做哪些事預防偏頭痛?

A.

有些食物容易引發偏頭痛,但每個人容易被引發的原因不同,可以仔細觀察容易引起自己偏頭痛的食物有哪些,進而避免食用。比較常見誘發偏頭痛的食物例如:乳酪、紅酒、巧克力、硝酸鹽加工食物 (香腸、臘肉)、味精、柑橘類水果等等。

此外,壓力也容易導致偏頭痛,所以也要注重壓力的調適,維持規律生活作息(規律的睡眠時間、勿熬夜),並且保持運動習慣(每周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不過太劇烈的運動有時也會誘發頭痛,因此應視個人狀況調整運動強度。

Q.

小時候沒有過敏性鼻炎就代表長大後不會過敏嗎?

A.

這是錯誤的。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因相較過往乾淨衛生許多,反而在小時候能接觸到的過敏原較為缺乏,也未能活化特定的免疫反應,成年之後碰到過敏原,激發的是不同的免疫路徑,使身體過度反應,進而造成許多人反而是隨著年紀增長後才出現嚴重的過敏症狀。

另外,由於現代人生活習慣中精緻的飲食往往攝取過多的糖分,使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同時也影響到腸道菌叢的環境,進一步的引發免疫細胞之間的失衡,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會覺得明明小時候都沒事,反而是長大之後才出現過敏性疾病。成年後的過敏往往以「腎虛」為本,可以攝取補腎的中藥與食物如黑豆、杜仲、牛膝、熟地等,另外中藥裡的小柴胡湯也有助於調整免疫反應的平衡。

Q.

什麼樣的人容易發生過敏性鼻炎?

A.

過敏體質與「遺傳」最為相關,當父母其中一方有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等〉則小孩有五成以上的機率會產生相關疾病。其次則與環境因素有關,當室內擺放許多厚重的窗簾、毛毯、毛巾時,容易藏匿的塵螨也是台灣濕熱氣候下最常見的過敏原之一,室外則是要注意接觸到空氣汙染〈汽車廢氣、菸味〉。

另外,因為冷熱空氣交替會影響自律神經運作,因此處於溫差較大的情況之下也容易發作過敏性鼻炎,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則是「情緒壓力」造成免疫力失調,長期處於壓力或是情緒不穩的人更容易發生過敏性疾病。

具有過敏體質者,平時應減少容易產生組織胺的食物,像是竹筍、香菇、花生、鳳梨等,增加補氣類的食物攝取,如四神湯、山藥、黃耆、白朮等。

Q.

如何辨別自己是過敏性鼻炎而不是感冒了?

A.

過敏與感冒往往都會出現鼻塞、流鼻水等症狀,而過敏往往會隨著接觸到過敏原或是在特定時間點發生,並可能伴隨著眼睛癢(過敏性結膜炎)、皮膚癢(異位性皮膚炎)一起出現,而感冒是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病程中常出現體溫升高、咽喉疼痛甚至是全身痠痛的症狀,且出現的時間較無規律,可能出現於免疫力低下或是正有大流行的時候。

至於有過敏體質的人是否更容易感冒,在現代醫學中兩者走的是不同的免疫反應,不過在中醫觀點中過敏如果屬久病體虛的體質,就比較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而受到感染,因此在治療上有時候還是要以補養體虛的方式(像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等)來避免過敏者反覆發生感冒。

Q.

中醫三伏貼能有效的控制過敏性鼻炎嗎?

A.

中醫的三伏貼正是所謂「冬病夏治」的實際應用,利用夏天氣溫正高時調養人體的陽氣、儲存身體的能量,降低冬季身體在寒冷的環境之下引起過敏疾病的機率。

三伏貼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將具有溫熱藥性的藥餅(常見成分:白芥子、延胡索、細辛、延胡索、丁香、薑汁等)敷貼在背部的穴位如大椎、風門、肺俞、脾俞、腎俞等,選在一年當中最熱的「三伏天」貼服,並適度的照射日光儲存身體陽氣,然而應該注意的是藥餅並不是貼的越久越好,成人約4小時內、小孩則是約2小時內,若有出現劇烈的搔癢、灼熱感,甚至出現水泡則要立即去除。

Q.

居家如何有效緩解過敏性鼻炎的不適?

A.

首先要以周圍環境減少過敏原為主要原則,利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與空調控制濕度與溫度,盡量維持在乾燥溫暖的狀態,並減少灰塵與寵物毛髮的堆積,同時定時清洗經常接觸的床單、被套、枕頭套與絨毛玩具,就能減少鼻過敏發生的頻率。

當鼻過敏還是不幸發作時,可以試著按壓並熱敷鼻翼兩側的迎香穴與額頭中間的印堂穴,幫助鼻道的疏通,或是戴上口罩呼吸較為溫暖的空氣並阻斷過敏原繼續刺激,若是出現眼睛癢的症狀也可以熱敷眼周,避免直接搓揉雙眼。

Q.

身體不同部位的肥胖有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嗎?

A.

身體的脂肪堆積在哪裡往往在「基因」就決定了,不過後天生活習慣養成的體質也相當重要,肚子脂肪肥厚而有「鮪魚肚、小腹」的人,常是因吃甜食、肥膩食物或飲酒導致脾虛生溼、生痰,甚至挾帶腸胃道的溼熱表現。屁股脂肪堆積或下半身水腫肥胖,也就是俗稱的「梨形身材」,比較常出現在因爲過勞、久坐的族群,常因脾、腎不足使得溼氣聚於身體下方。上半身的浮腫則可見於那些不喜歡運動、體力差、容易疲倦、流汗或是稍微活動就會覺得喘的人,這是因為脾肺氣虛也會使得體內溼氣容易堆積。

另外,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全身型肥胖稱為「壓力性肥胖」,在情緒起伏大、容易焦慮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會因為壓力而暴飲暴食使全身氣機不暢、水溼代謝失常。

Q.

中醫常見的埋線、穴位針灸控制體重的原理是什麼?

A.

中醫應用於體重控制的穴位往往在脂肪容易累積的部位,或是重要的經絡循行處,藉由調控經絡的氣血循環,一方面讓整體消化功能、代謝速率提高,也提升身體水分循環的效率避免濕氣的累積,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局部脂肪的代謝。

而埋線則是利用針具將人體可吸收的羊腸線埋入人體穴位,通常位於皮下脂肪層,相較於單一次的針灸可以比較「長時間」的刺激穴位,同時實現局部雕塑的功效,但如果本身具有蟹足腫體質或是凝血功能異常的民眾則不建議用埋線的方式控制體重。

Q.

中藥減重的原理是什麼?

A.

消導、化濕、袪痰、通腑、溫陽、利水、疏肝活血等類型,但大方向離不開增強新陳代謝或降低食慾。

以「消導法」為例,適合食量較大者。服用之後可以幫助消化,降低食慾達到減重目的。

有些人體態白胖肥軟怕冷,且體力很差一動就滿頭大汗,容易累積濕氣以致下半身浮腫或平常容易拉肚子,則適合採用溫陽化濕的方法。

另外,有些人容易胸悶心悸,體型肥胖,就中醫理論上,應該是體內存有多餘的黏液組織,只要服用二陳湯,不僅味道口感好,還可收健脾胃之效,這就是所謂的「袪痰法」。

有人經常便秘,為了增加腸胃蠕動、通便,可以採用「通腑法」,以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

至於「利水法」則適用於水腫、尿少、排尿不乾淨、清晨醒來眼皮浮腫者。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若同意本網站之隱私權政策,請點選「CONFIRM」,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更多資訊請瀏覽 隱私權聲明

CONFI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