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問答

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faq

QA問答

Q.

在中醫觀點什麼樣的人容易產生肥胖?

A.

肥胖的產生通常是因為體內有過剩的熱量被轉變成脂肪,導致脂肪在體內過分堆積或是分布異常,又分為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正常狀態下有保護與保暖的作用,過多則會產生疾病。因此在中醫的看法屬於「本虛標實」的一種疾病,「本虛」是指體內臟腑的代謝功能不足,常見的為有脾與腎的虧虛,也有與情緒壓力有關的肝、膽失調有關;「標實」則是指脂肪(痰濁、瘀)、水溼的積聚,《黃帝內經》曾提到「素嗜肥甘,好酒色,體肥痰盛」因吃太多油膩豐盛的食物、飲酒過多,同時又不喜運動的人最容易產生肥胖。

Q.

中醫將肥胖分為哪些種類?有何建議的飲食?

A.

若患者屬於「痰溼」體質,常見肢體沉重乏力、胸腹悶脹、排便軟散,則主要治療方法應該要「袪溼利水」,飲食上可補充薏仁、赤小豆、黑豆、牛蒡等。若屬於「溼熱」體質,除了上述症狀外往往還有容易燥熱、臉上冒痘痘、嘴巴氣味重的特性,此時應該要「清熱袪溼」,可適量補充苦瓜、蓮藕、冬瓜、玉米鬚等。另外有部分屬「寒溼」體質,可以結案手腳冰冷水腫、拉肚子、分泌物多,則應該要「散寒除溼」,可以吃生薑、蔥、蒜等食物。若是屬於「氣虛」體質而容易疲倦、汗出、喘促則要「補中益氣」,建議可以吃一些山藥、紅棗、蓮子等。而壓力性肥胖往往會「氣滯」,此時就需要「行氣解鬱」而可攝取玫瑰花、佛手柑、蘿蔔等。

Q.

市面上流通的「保肝丸」真的能保護肝臟嗎?

A.

過去台灣曾是B型肝炎盛行的地區,因此民眾對於養肝、護肝的議題相當重視,但若是仔細研究市面有些所謂保肝的保健食品,其中以中藥成分為主的大多其實是在描述中醫五臟六腑中的「肝」,與身體裡的肝臟(Liver)並不完全相等。其原理常是用「清肝火」的方式,來達到一些疾病證型屬於「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高血壓、眩暈、偏頭痛、痙厥等)的治療效果,並不是直接影響肝指數,因此還是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保健品來護肝,還是要經過醫師的診斷。

Q.

怎麼知道我得到肝炎了?該怎麼檢查?

A.

大多數的肝炎在初始的時候很少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肝炎的篩檢還是要靠定期的健康檢查來確保。然而若是平常頻繁的觀察到有輕微發熱、全身疲倦、肌肉痛、頭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上腹不適和脹痛,便秘或腹瀉等或是黃疸的現象,務必就醫檢查。

常見的檢查方式抽血檢驗。其中以血清中GOT、GPT的數值最常被用做判斷肝臟是否有發炎的指標,以及追蹤病人的病情起伏變化。

治療肝炎常見的中藥主要有敗醬草、板藍根、蒲公英、黃芩、黃連、白花蛇舌草、龍膽草等,實證上有助於減少GOT、GPT,鬱金、茵陳、梔子、敗醬草、柴胡、金錢草、赤芍則有助於減少膽紅素,因此可以搭配西醫保肝藥物共同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

Q.

什麼是肝指數?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異常?

A.

健檢報告中常見所謂的肝功能指數通常指的是GOT(AST)、GPT(ALT),然而這些數值並不是數值越高越好,反而表示的是肝臟損傷的一種指標,是肝臟發炎的一種象徵,不過也有部分肝臟疾病不一定能檢驗出數值的異常,若曾確診過B型肝炎、C型肝炎者則一定要定期追蹤指數是否有變化,避免變成猛爆性肝炎。

至於肝功能會在以下狀況下發生異常,例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膽道阻塞等等,過度的勞累與睡眠不足也會使肝指數升高,針對壓力及作息不正常而導致「肝鬱」的類型,可以考慮按壓肝俞、期門、太衝、三陰交等穴位促進肝臟的健康。

Q.

有哪些中藥具有護肝的效果?原理是什麼?

A.

在現代藥理學的研究當中,中藥主要可以透過以下幾種原理來達到保肝的作用,例如大黃、五味子、豬苓可以較為直接的改善肝的功能,而丹參、黃耆、大黃、黃芩等藥物具有抗肝炎病毒的效果,能避免其在肝臟的活化,另外,由於肝炎的活化往往是在免疫力低下時容易引發,因此增強免疫力也相當的重要,黃耆、柴胡、黃連、豬苓目前被證實能達到此功效,而肝炎後期需要注意的是肝臟纖維化導致不可逆的肝損傷,此時丹參與女貞子能用於對抗肝纖維化的過程,因此中藥在許多不同的路徑中,都能達到保護肝的效果,然而還是不建議民眾自行抓藥喔!

Q.

該怎麼在日常生活中保肝?

A.
  1. (1)到衛生環境較差的場所或地區需多注意:因為肝炎可藉由血液或口水傳染,受到汙染的餐具、食物或醫療用品(包括牙刷和刮鬍刀,也勿與任何人共用針頭),可能帶有具傳染力的肝炎病毒,在接觸任何食物之前請先洗手。
  2. (2)疫苗接種:接種疫苗是防治B型及D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
  3. (3)飲食控制:少吃脂肪,多吃新鮮蔬果如菠菜、甘藍菜、紅蘿蔔、番茄及黃瓜。
  4. (4)避免熬夜:讓肝臟能充分休息,也不要飲酒過度。
  5. (5)適度運動,增進身體機能。
Q.

四季陰陽變化與人體生理節律如何互相配合?

A.

黃帝內經提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在中醫裡首重的觀念即是「天人合一」,按照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調整生活作息、飲食,例如配合著日照時間長短,在春夏季節「夜臥早起」養足身體的陽氣,在秋冬季節「早臥晚起」收身體的陰氣,可以使身體處於最佳狀態,反之若違反上述的原則,就有可能造成疾病的產生,像是季節交替時容易出現的感冒、過敏疾病。

Q.

四季有哪些食物能夠幫助養生?

A.
Q.

四季推薦的飲食吃越多身體越健康嗎?

A.

答案是錯誤的,凡事皆是適可而止就好。《彭祖攝生養性論》曾提到「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當同一種性味的食物吃得太多,往往可能去克制到其他臟腑的功能,反而會造成其他的疾病,另外《黃帝內經》也提到「酸傷筋、苦傷氣、甘傷肉、辛傷皮毛、鹹傷血」的概念,過食酸味食物會使筋脈緊繃痠痛,過食苦味則會使氣容易被耗散,過食辛味則容易使膚表過於乾燥,而鹹味過多就現代生理學的觀點也同樣證實對於血壓與腎功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同樣的道理應用於不同顏色的食物亦然,並不是吃越多越好。

Q.

所有的人都適合吃藥膳進補嗎?

A.

大部分的民眾對於藥膳的觀念多半常見於冬令的進補,因常見的藥膳往往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溫暖身體甚至補充營養的功效,然而隨著氣候變化以及個人體質的不同,還是要先了解個人體質差異才能選擇適合的藥膳進補,例如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偏於「溫補」,適合「虛寒體質」(容易手腳冰冷、面部口唇發白、拉肚子),錯誤的吃反而會造成上火(嘴破、便秘、長痘痘),而四神湯則屬於「平補」,適合大部分尤其腸胃虛弱的人,至於含有蘿蔔、冬瓜、綠豆的湯品則屬於「涼補」,適合夏季或是燥熱體質的人消除體內的火氣。

Q.

除了用食物進補外,還有什麼方式能達到四季養生的目的?

A.

春季由於是萬物正開始生長的季節,養生之道要以能夠維持氣機順利生發為主,因此宜保持身心的舒暢、穿著寬鬆舒適,並避免用發怒、責罵來折損他人之氣。

夏季則是萬物快速生長之際,此時適合用積極向上的態度來施展抱負,然而這個季節容易累積火氣,在處事上不可過於執著避免與他人爭執。

秋季則是氣機逐漸內斂的季節,心情容易轉為悲觀、憂鬱,此時適當的抒發情緒也相當重要。

冬天則是萬物收藏的季節,因為周圍環境的寒冷,避免在此時過度活動以確保身體能維持正常的陽氣運作。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若同意本網站之隱私權政策,請點選「CONFIRM」,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更多資訊請瀏覽 隱私權聲明

CONFI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