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除了中醫以外,還可以透過那些方式來改善攝護腺(前列腺)腫大?
攝護腺(前列腺)腫大可以看中醫嗎?
根據症狀表現,可以將之歸屬在淋證、癃閉。如同上面提到的,隨著年紀提高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的發生率和嚴重率會逐漸上升,然而隨著年紀增長,部分患者可能因為身體狀況不理想,無法承擔手術及麻醉風險。
除此之外,藥物治療伴隨而來的副作用:頭暈、姿態性低血壓、性慾低下等等,都可能減低患者服藥意願。
而中醫在治療上,依照症狀的表現可以有濕熱下注、腎虛、血瘀等等證型。來給予相應的處方,也都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症狀改善。
攝護腺(前列腺)腫大該怎麼治療?
藥物治療上會分成兩個大類別,分別是舒緩症狀為主的α-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Alpha-adrenergic receptor blockers)以及磷酸二酯酶 5 型抑制劑(Phosphodiesterase type 5 inhibitors)。另外則是減緩疾病進程的5-α 還原酶抑制劑(5-alpha reductase inhibitors)能有效減少攝護腺體積、改善症狀和尿流率,並減少手術介入的需要。
如果藥物控制的並不理想而出現以下症狀,手術就必須列入治療考量中。包含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反覆性肉眼可見血尿、反覆性膀胱結石、雙側腎積水伴隨腎功能損傷時,務必考慮手術介入。
中醫認為攝護腺肥大是由於腎氣虛弱、濕熱下注、氣滯血瘀等多種因素引起。因此治療攝護腺肥大主要從補腎固本(濟生腎氣丸)、濕熱下注(八正散)、活血化瘀(抵當丸)等方面入手。
攝護腺(前列腺)腫大會不會自己好?
攝護腺肥大本身並不會自己復原,也許有部分的患者會出現一些自發性的症狀改善,但經過追蹤發現約四分之一的人在約6年的追蹤中,進展為前列腺增生造成下泌尿道症狀,並且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進展率急劇上升。
可以透過飲食上的調整,來協助治療以及日常保健像是:吃十字花科蔬菜(高麗菜、綠花椰菜)、吃亞麻籽、喝綠茶、柑橘/檸檬皮(或泡成水飲用)。
攝護腺(前列腺)是什麼?什麼是攝護腺(前列腺)腫大?
攝護腺為男性特有腺體,大小約如栗子一般大。恰好位在膀胱的出口,而男性尿道會穿過攝護腺的正中間。攝護腺對於精液的產生還有提供精子活力物質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的是,攝護腺的體積會隨年齡增加而逐漸變大,最終會造成尿道阻塞的症狀,也就是下泌尿道症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 LUTS)包含頻尿、排尿慢、尿流細小、有餘尿感、夜尿次數增多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攝護腺肥大的程度和臨床的症狀表現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平常可以在家中自己進行氣海穴、關元穴的按摩或溫敷來當作保養。
治療脂肪肝是靠藥物效果比較好還是控制飲食更為重要?
雖然臨床上部分藥物(如糖尿病藥物、維生素E)可能對脂肪肝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其效果遠不如從調整飲食結構、增加運動量以及調理體質來得顯著。脂肪肝往往與高脂肪、高糖飲食、久坐缺乏運動以及脾胃虛弱有關,僅靠藥物治療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透過中醫的健脾化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等方式,調節內部代謝與氣血運行,配合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改善脂肪肝,使肝臟恢復健康。
如何預防脂肪肝的發生?
預防脂肪肝的關鍵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脂肪肝只會發生在肥胖人士身上嗎?
肥胖者(BMI>30)九成都有脂肪肝,但體重正常或過輕的人也有25%罹患脂肪肝!其實脂肪肝不是油或脂肪吃太多才會有,如果你愛吃精緻澱粉、水果吃過量、蔬菜吃不夠或酷愛飲酒、不愛運動,就算你體重正常,也可能會因三酸甘油脂過高或者肌肉量太少導致代謝下降,而有脂肪肝的風險。
生活中有哪些習慣會加重脂肪肝的病情?
脂肪肝的病情會不會自行好轉?
脂肪肝的病情若不加以控制,可能會逐漸惡化,引發脂肪性肝炎、肝臟纖維化、肝硬化、肝衰竭最後導致肝癌。因此建議患者積極調理。透過中醫治療改善氣血運行、疏肝解鬱、化濕排毒,可以有效緩解病情。如果早期發現並加以治療,脂肪肝是可以完全好轉的。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助於防止脂肪肝的進一步惡化。
脂肪肝是什麼?脂肪肝的症狀有哪些?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當肝臟囤積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的5%的時候,便被稱為脂肪肝。每2-3個台灣成人中就有一個人有脂肪肝!中醫認為,脂肪肝的形成與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壓力大、情緒鬱悶容易導致肝氣鬱結,影響脂肪代謝。飲食不節制、運動不足會損傷脾臟功能,導致濕氣堆積,進而形成脂肪肝。腎虛不足,代謝功能下降,脂肪更容易囤積。
脂肪肝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很多人是健康檢查發現,或者是肝功能異常升高就醫才發現,不過少部分人可能會出現出現如疲倦、全身無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脹、便秘、面色暗沉、皮膚乾癢、黃疸、右上腹脹悶等不適症狀。
得了肝硬化,日常生活要注意什麼?
肝硬化患者應戒酒、規律用藥、避免自行服用偏方或傷肝藥物。飲食上建議清淡、少鹽、少油,避免太鹹以免水腫、腹水。需定期回診追蹤肝功能及肝癌風險。
中醫認為「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因此情緒調節與作息正常非常重要。可適度進行散步、太極、氣功等有助疏肝解鬱的活動。應諮詢醫師或中醫師意見,避免自行使用不符合體質之中藥進補,而反導致傷肝。